接棒淄博、爾濱,蘇超憑啥能接住這么多潑天流量?
記得我們之前就專門分析過淄博燒烤、爾濱走紅,對于整個事件背后的操盤可謂是嘆服不已,然而就在最近這一輪的潑天的流量輪到江蘇了,而承接這次潑天流量的卻不是哪個城市,而是整個江蘇十三太保,而具體的操盤卻是一場城市足球聯賽,這蘇超的流量操盤我們到底該怎么看?
一、流量潑天的蘇超聯賽?
據南方周末的報道,被稱為“蘇超”的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,其火爆程度超出預期。官方數據顯示,前兩輪場均上座人數已達8798人,超過同期中甲聯賽水平。
“蘇超”的火爆不只是一場體育競技,更像一場市民高度參與的文化狂歡。球員構成多元,有程序員、外賣員、40 歲大叔與青訓隊少年同場競技;方言解說“這塊球要得哦”“捺不牢則”等魔性片段,被二次創作超萬次,讓網友直呼“比中超更有煙火氣”。
各城市的球迷方陣更是創意十足:鎮江球迷舉著“對淮安陳醋加征關稅”的橫幅,宿遷與淮安的“洋河大戰今世緣”,南京球迷的鹽水鴨玩偶,蘇州球迷的蘇繡圍巾。這些充滿地域特色的元素,讓每場比賽都成為一場地域文化狂歡。
無獨有偶,鳳凰財經也關注到,“都說江蘇是一盤散沙,現在盤也沒了,只剩下沙了。”
平日里就忙著 “內斗”的“十三太保”,直接將明爭暗斗的戲碼搬上了綠茵場。“江蘇城市足球聯賽”,這個被戲稱為 “蘇超” 的賽事,沒有假球,只有“世仇”,堪稱足球界的《甄嬛傳》。徐州和宿遷的對決,由于一個是劉邦故里,一個是項羽故里,被戲稱為 “楚漢爭霸 2.0”,踢個球都像在重演鴻門宴。
就連官方都下場整活,一本正經調侃:“比賽第一,友誼第十四!”這話擱別的地方是玩笑,在江蘇那就是 “官方認證” 的賽事宗旨。
截至第三輪比賽,蘇超積分榜尾部竟齊刷刷掛著蘇州、無錫、常州的名字。這三個曾靠 GDP “殺瘋” 全國的 “太湖三霸”,如今被網友集體降級為 “太湖三傻”。尤其是常州隊,三場比賽踢出“開盲盒” 式劇情:前兩場被對手 “剃光頭”,網友玩梗玩到飛起 ——“第一次輸球叫‘吊州’,第二次輸球直接成‘巾州’,再輸下去怕是要變‘川’了!”
就在全城盼著常州隊 “破蛋” 時,他們終于在第三場貢獻了 “年度名場面”:開場 5 分鐘,球員一記 “力拔山兮” 的射門直掛球門 —— 可惜是自家球門。隨后盡管又進了一球,但因為犯規,最終0:1輸給揚州,排名墊底。 這波常州可被調侃出了天際,出戰前是 “常州霸王龍”,第一場變 “吊州小壁虎”,第二場成 “巾州微生物”,第三場直接淪為 “丨州草履蟲”。網友直呼:留給常州的筆畫不多了。
二、蘇超為啥能接得住這么多潑天的流量?
面對著席卷全網的蘇超聯賽,為什么一場足球賽能火成這樣?其中的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?憑什么蘇超就能接住如此潑天的流量?
首先,優勢經濟基礎上的城市認同沖突。要說蘇超紅火的根本,和江蘇 13 個地市的特殊性密不可分。向來,華東都是中國經濟最好的區域,而江蘇在其中更是占據重要地位。雄厚的經濟基礎,讓江蘇各地都擁有較強的話語權。江蘇內部的經濟發展相對均衡,各個城市都有自身獨特的產業支撐,這就使得沒有一個城市能夠在經濟層面形成絕對的主導地位。比如蘇州,作為中國的經濟強市,其 GDP 常年位居全國前列,強大的制造業和外向型經濟使其在經濟領域獨樹一幟;南京,作為省會城市,不僅是政治文化中心,在金融、科研等領域也有著深厚的底蘊;無錫的物聯網產業、常州的裝備制造業等,都在各自的領域熠熠生輝。
再疊加各地文化相對的涇渭分明,這就讓江蘇出現了很多別的省很少見到的現象。在江蘇,大家稱呼自己都不稱省,只說是哪個市甚至只說是哪個縣。這種較為分散的區域認同,使得每個城市乃至縣區都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特的文化標識。比如昆山,雖然是蘇州代管的縣級市,但憑借發達的電子信息產業和深厚的昆曲文化底蘊,在全國都頗具知名度,昆山人也往往自稱中國昆山,既不提省也不提市。這種獨特的區域認同,在互聯網時代找到了新的表達方式,網上 “散裝江蘇” 的說法便是由此而來。
“散裝江蘇” 這一概念,最初可能只是網友們對江蘇獨特地域文化現象的一種調侃,但隨著傳播的深入,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文化符號。它讓江蘇在互聯網上的形象變得極為鮮活、立體,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傳播。而蘇超聯賽,正是巧妙地借助了這一文化符號所蘊含的強大傳播力。
其次,文化碰撞的地域梗引發了情緒消費升級。江蘇自古以來就是文化薈萃之地,吳文化、楚漢文化、江淮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交匯融合,造就了江蘇各地截然不同的文化氣質與人文風貌。這種文化的多樣性不僅體現在語言、飲食、風俗習慣上,也深深影響了不同城市的人對于自身文化的認同,展現在體育特別是競技體育上就顯得格外明顯。
悠久且璀璨的歷史,讓各地之間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文化自豪與文化認同。這種文化上的差異與認同,表現到比賽之上,就是幾乎每場比賽都可以造出不少名梗。“沒有假球,全是世仇”“比賽第一,友誼第十四” 等熱梗頻出。比如揚州與鎮江的 “早茶德比”,揚州和鎮江兩座城市相距不遠,文化上有諸多相似之處,但又各自有著獨特的早茶文化,本來大家就誰也不服誰,到了比賽自然就以早茶文化為切入點,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較量,讓這場足球比賽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氛圍。再比如說,蘇州與無錫的 “太湖恩怨”,蘇州和無錫都坐擁太湖的絕美風光,太湖對兩座城市的經濟、文化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。在足球場上,這種對太湖資源的情感紐帶,也成為了球迷們熱議的話題,引發了眾多網友的調侃和關注。
不同的文化認同本來就很容易碰撞出火花,而在足球這種高度對抗性的體育運動中,自然更容易引爆。當來自不同文化區域的球員和球迷匯聚在足球場上時,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。球員們在球場上的拼搏風格、戰術配合,往往會受到自身文化背景的影響;球迷們的助威方式、口號標語,也充滿了各自城市的文化特色。這種文化與體育的深度融合,讓蘇超聯賽變得極具觀賞性和話題性,吸引了大量觀眾的目光,這樣的狀態下想不火都難。
第三,去職業化的全民參與產生破圈效應。相較于傳統的職業足球聯賽,蘇超的最大特點在于其深厚的群眾基礎。根據官方數據,蘇超參賽球員中有超過80%是非職業球員,他們來自青訓隊、體工隊、大專院校以及各行各業的足球愛好者。這種“草根化”的組織形式,極大地增強了賽事的親和力與參與感。
在職業聯賽中,由于商業化運作與資本介入,球迷與球隊之間往往缺乏情感紐帶,比賽結果常常受到金錢因素的影響,導致“假賭黑”現象屢禁不止。與職業聯賽相比,蘇超因其廣泛的群眾參與而很少出現職業聯賽常見的一些通病。由于參賽人員多為本土足球愛好者,他們對足球的熱愛源于內心對這項運動的純粹追求,而非單純受職業利益驅動。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假球等不良現象發生的可能性,保證了賽事的公平性與競技性。比賽中,球員們秉持著對足球的熱忱與對家鄉榮譽的捍衛之心,在賽場上全力以赴,展現出了較高的競技水平與頑強的拼搏精神。這種純粹的競技氛圍通過網絡傳播,自然而然比充滿著商業化的職業聯賽更具觀賞性,從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去關注足球聯賽,這樣的破圈也就顯得順理成章。
第四,各地政府親自下場玩梗造勢。如果說蘇超的火爆有其內在邏輯,那么真正將其推上流量高峰的,則是地方政府的積極介入與創新運營。在這場賽事的背后,各地政府不再只是被動觀望,而是主動“下場”,利用賽事打造城市品牌,推動文旅消費。例如南京打出“比賽第一,友誼第十四”的口號,不僅契合了賽事本身的競爭氛圍,也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爆款金句。
不僅如此,南京還聯合其他地市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活動。例如在第三輪常規賽前,常州向揚州遞出“端午盲盒”,持揚州身份證的游客可免費暢玩中華恐龍園、天目湖等全市 A 級景區。這一招“以球會友”的妙棋,瞬間點燃了旅游市場的熱情。端午首日,6 萬“蘇 K 大軍”涌入常州,恐龍園單日接待量突破 4.8 萬人次,創歷史峰值。南京也不甘示弱,推出持觀賽票根可享 30 家景區購票優惠、80 家餐廳折扣、20 家商場滿減等活動。這些舉措將體育賽事的流量巧妙地引導至旅游、餐飲、商業等多個領域,形成了全方位的經濟帶動效應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這些舉措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形成了一種跨城市的協同效應。各城市之間似乎一下子都放棄了之前的成見,也不再是散裝的江蘇,通過互送福利、聯合宣傳等方式,構建起一個“以球會友”的新型城市合作范式。這種以體育為媒介的城市聯動,不僅豐富了文旅產品供給,似乎也讓江蘇的聯合看到了新的希望。
可以說,這次蘇超的火爆是一個全網玩梗,全國共同參與,各地主動下場的一次流量盛宴。它不僅僅是一場足球比賽,更是一次文化的展示、一次全民的狂歡、一次經濟的助推。它引領了一場全新的互聯網 + 旅游 + 體育的新玩法,這次的潑天流量可以說江蘇接的是順理成章,用體育來推動經濟被江蘇玩的是明明白白了。
更多精彩內容,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(ID:yzcjapp)
- 熱股榜
-
代碼/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...